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习交流 > 正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2年暑假上海培训记
2012年10月08日

 

         2012813--19日,我有幸在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之一的上海商学院参加了《大学英语》的培训。现将本次培训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813报到注册。14日上午8:30分,我们在位于上海市中山西路2271号的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教学楼1302室举行了简短的开班仪式,商学院副院长陈元靖主持了仪式,陈院长首先为学员们简单介绍了上海基地,上海商学院培训基地的相关情况,并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接下来,我们听取了上海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冯伟国教授做的题为《国外职业教育新视野》的讲座,冯教授的报告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TAFE人才培养模式,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也就是技术与继续教育,泛指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办学单位。X X Institute/College of TAFE:某某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缩写为XX-I/C-T, NSITNorthern Sydney Institute of TAFE)为北悉尼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

     基本特点是:1.职前职后相结合。2.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合二为一 )3.日校与夜校相结合。4.在岗学习与在校学习相结合。

    TAFE的学员主体:1.大学毕业生中有16%以上的人进TAFE学院进行职业培训。2.注册在读学生中有50%以上为在职和职后人员。3.就业人数中的10%以上人员在TAFE就读。

    TAFE与大学的联系:1.多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学分转换协定(综合学习项目-文凭加学位)。2.每年在澳大利亚TAFE院校学习的人数是在大学里学习人数的3倍。

    澳全国共有63个政府办公立TAFE学院,1400多个TAFE办学院区()

    冯教授将TAFE的特点用十个不存在进行了总结:

    1.不存在入学的唯一条件——统考。

    2.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学制(年限)。

    3.不存在“三校生高考”之类的政府考试。

    4.不存在“双师型”的说法。

    5.不存在“双证书”, “证出多门”的矛盾。

    6.不存在“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7.不存在日校、夜校、成人学校职前职后的差别。

    8.不存在“层次”上的低人一等感觉。

    9.不存在中高职院校层次的区分。

10.不存在Certificate(证书)与Diploma(文凭)课程在办学经费拨款机制上的本质差别。

他的演讲内容广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精彩绝伦给各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益非浅。为我们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与事实依据。

14日下午13:30--16:30,听取了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应用英语系主任张学锋副教授做的题为《加速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之探索与实践》的讲座。张教授的讲座以教学的四大困惑开篇:1.为什么越教越没有信心? 2.为什么英语教师的饭碗变小了?3.英语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哪个更重要?4.英语课应该怎么上?最终以回答四个问题收尾。他的答案是:1.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相结合。2 自强不息。3.平分秋色。4.活、趣、益。张教授在谈到他们学院在教师队伍优化方面的一些做法时说到,他们要求教师1.必须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2.必须是双师型。3.必须有双学位。4.必须有企业经历。5。鼓励教师兼职。6.积极鼓励教师开公司。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谈到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情景模拟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实训中心协作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张教授向在座学员展示了他们采用这些教学法的一些实例,其中有学生历时一年自拍的电影,卖车的情景,婚礼的片段、配音比赛的片段等。后者都是学生用手机自拍制作的视频。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电影比赛、配音比赛、写作比赛、口语比赛、听力比赛、阅读比赛、词汇比赛、翻译比赛、商业设计、话剧节等。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14日晚18:30--21:00 听取了上海商学院高等技术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乔刚教授做的题为《高等职业院校公共文化课课程改革与教学思想---以大学英语为例》的讲座。乔教授虽未从专业的角度手把手的教我们怎样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但却从理论的高度对我们探索公共文化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指导。例如他讲到的“四融通”教学模式就对我们很有启发:一、教学内容的融通:即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所需内容的融通;二、教学情境的融通:即学校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教学相融通;三、教学主体的融通:即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双边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他强调“四融通”的实践要领:备课要做到“目中有人”,教学要“项目推进课程”,评价要关注过程,着眼多元要素。

15日上午,听取了复旦大学翟象俊教授做的题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教材研究》的报告,翟教授主要从自己多年来编写教材的亲身经验出发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教材编写与应用方面的相关问题。

16日上午听取了上海海事大学左飚教授做的题为《语言迁移与英语教学》的报告。左教授首先通过大量生动实用的例句展现了十个迁移,也就是在英汉语的翻译与对比中体会其中的区别与差异,接着又系统的对英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下午左教授作了题为《中西文化比较》的报告,系统的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总结概括,分析了差异。

总结起来,本次培训的感受是:专家的观点,高屋建瓴,为我们分析目前中国职教的形式与前景、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与对策、介绍了国外先进的职教模式、本院正在采用的先进有效的教改方法和经验、高职公共文化课改革的可行之路。同时又很细致入微的介绍中西文化、语言的差异,为我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使的我转变了观念,加深了认识。

非常感谢部里及院里各级领导的高瞻远瞩,更要感谢同志们的帮助与支持,让我这只井底之蛙,终于有了见识外面广阔世界的机会,也亲身感受了大师们的风采。我也将以此为动力,摈弃以往在五年制教学中的消极态度、懒惰思想,努力改善师生关系,转换工作作风,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开拓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再有本次学习给我的另一个启发就是:我们以前总认为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联系不紧密,苦于找不到与专业课的紧密切合点(当然专业英语除外),尽管我们也一直在探讨各种方法,在课堂上也进行口语练习,尽力使得我们的英语课堂更生动,更有趣,更贴合学生所学专业,但一直以来都收效甚微。众所周知,隔行如隔山,我们对学生的专业了解毕竟是有限的,与其花大力气去研究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不如更直接一些,让教师直接走进用人单位,在学生的工作岗位上去亲身体验,岂不更直接!于是我就想:既然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我们高职英语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工作中能够自如地运用英语查阅资料、与外国友人交流,那学院是否也考虑派一部分基础课老师下企业去实地考察,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都需要哪些方面的词汇,怎样的交流环境和交流技巧,这样,我们再往后的教学中也就更有的放矢,也就不必再为英语课上光是满堂灌的大篇幅的讲解语言点而发愁了,进行模拟情景练习、场景练习也就更有针对性,从而真正的体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交流工具的价值和意义!

上海印象:

气候:八月的上海,潮湿闷热,酷暑难耐。

环境:道路干净,海边城市,空气质量好。

教授:亲切和蔼,朴素节俭,谦逊大方,虚怀若谷。

学院:服务周到,温馨舒适。

 

 

                                    基础部大学英语教研室

                                        曹亚军